德国外长访华行程临时推迟,双边关系面临考验
德国外交部24日宣布,外长瓦德富尔原定于26日开启的访华行程将延期,此举引发国际社会对中德关系的广泛关注。
德国外交部发言人卡特琳·德绍尔在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外交部长约翰·瓦德富尔原定于10月26日开启的首次访华行程将推迟。发言人表示,此次访问“目前未能在中国安排足够多的会谈”,德方对此感到遗憾。
这一突如其来的外交变动,源自瓦德富尔访华前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就台湾问题发表的不当言论,以及中方对此作出的坚定回应。
01 行程取消的官方解释
德国外交部发言人卡特琳·德绍尔公开表示,瓦德富尔此次访华行程推迟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未能在中国安排足够多的会谈”。
尽管德方没有明确指明是哪一方决定取消行程,但发言人强调,鉴于中国在贸易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影响力,德方对行程推迟表示遗憾。
德绍尔补充说明,德方希望在未来与中方进行一次深入的电话交流,以继续沟通。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报道,德方透露中方除与中国外长的会晤外,未能确认其他会面安排,这直接影响了德方希望通过此行讨论的多项议题。
02 台海问题交锋
此次访问推迟的导火索,是瓦德富尔在访华前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就台湾问题发表的争议性言论。
瓦德富尔声称,“我们的一中政策保持不变,且政策内容由我们自行决定。其中也包括不得暴力改变现状。”
他还表示,如果台海自由流通“因暴力冲突而不再可能,将对世界许多地区的繁荣产生影响”。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24日的例行记者会上作出了明确且坚定的回应。
他强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是一中原则最完整、最准确的表述,也是唯一的表述,没有任何自自定义的理由和空间。”
郭嘉昆进一步指出,“只说维护台海现状,却不说反对台独,这实质上是对台独活动的纵容支持,将对台海和平稳定造成严重冲击。”
03 德方的核心关切
瓦德富尔此次计划的访华行程,原本肩负着重要的务实任务。
德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德方希望在访华期间向北京提出多项问题,包括贸易限制,特别是稀土与半导体议题,及中国在俄乌战争中对俄发挥的影响力。
瓦德富尔本人在行前接受采访时也提到,他会在行程中明确讨论稀土出口管制问题。
他认为,“稳定可靠的全球贸易关系及供应链对于中方来说有着重要利益。只有各方遵守公平和开放的国际贸易规则,这一目标才能长期实现。”
这些言论反映了德国乃至整个欧盟当前对与中国经贸关系的核心关切。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仍是德国最大交易伙伴,而中国最新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已让欧盟国家焦头烂额,德方迫切希望解决这一难题。
04 中方的坚定立场
面对德方在台海问题上的错误言论,中方不仅给予了言辞回应,更通过外交安排表明了立场。
据媒体报道,在瓦德富尔最终的行程安排中,唯一能够确认的正式会晤只有与中国外长王毅的一场会谈。中方并未安排其与经贸领域的官员会面。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回应中既表明了原则立场,也留下了对话空间。
他表示,“由于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不同,中德对一些问题存在不同看法,这是正常的,双方可以通过坦诚沟通增进了解互信。”
他同时希望德方“秉持客观公正态度,积极理性看待中国,同中方相向而行,确保中德关系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
05 德媒的评价与反思
德国媒体对此次事件及政府的对华政策提出了不同看法。
《焦点》周刊23日评论称,瓦德富尔在对华事务上延续了前任贝尔伯克的说教模式。但评论认为,更明智的策略应是向中国学习,而非惩罚。
该媒体指出,中国正通过多方面实践展示其经济发展能力,西方对此应保持好奇心,而非敌意。
评论最后强调,德国外长若谨慎借鉴中国经验,不仅符合自身利益,也有利于德国出口行业的发展。
相比之下,《图片报》对瓦德富尔访华之行被取消的评论更为直白,表示德国外交部之所以宣布推迟行程,是因为“中国方面没有人愿意见他”。
06 双边关系现实困境
此次瓦德富尔访华行程风波,折射出德国乃至欧盟在对华政策上存在的内在矛盾。
德国在经济上深度依赖与中国的合作。中国连续多年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长期保持在2000亿美元以上规模。
对华贸易支撑着德国近百万个就业岗位,超过5000家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深耕。
德国汽车工业和高科技产业尤其依赖来自中国的关键原材料,特别是稀土。
此次计划随同瓦德富尔访华的代表团中,就包括了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和稀土进口商代表,他们本希望借此行推动解决供应链问题。
然而,德方在享受对华合作红利的同时,却试图在政治层面采取施压手段,这种战略上的矛盾和投机,最终导致了瓦德富尔此次访华行程的尴尬收场。
德国《焦点》周刊曾评论称,瓦德富尔在对华事务上延续了前任贝尔伯克的“说教模式”。但更明智的策略应是向中国学习,而非惩罚。
当中方认为对方缺乏诚意、触碰红线时,完全有能力将访问限定在必要的范围和层级。
这次访问的推迟,不仅是一次外交日程的调整,更是对双边关系现状的警示,提醒双方唯有相互尊重、相向而行,才能确保关系行稳致远。
|
|